王勇是一位 45 岁的资深地产从业者,从事工程预算工作多年,一路从普通员工晋升至部门负责人。2021 年底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王勇所在房企的开发业务停滞,他最终被裁员。
被裁员后,王勇本不打算继续找工作。一方面,他的年龄在职场中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规模缩减,岗位需求大幅减少。但在今年 6 月,他意外受邀加入一家城投公司,担任相关部门负责人。
与继续从事本行业的王勇不同,王瑾彻底告别了她奋斗七年的金融行业。2025 年,她加入一家国际保健品公司,以代理商身份负责产品销售。王瑾不后悔离开金融行业,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现在的工作。
近年来,像王勇和王瑾这样失去工作后再就业的中年人并不少见。他们或凭借专业能力重获雇主认可,或通过不断尝试找到热爱的领域,走出人生低谷。
王勇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房企工作,从未跳过槽。2022 年,他所在的房企出现公开债务违约。王勇回忆,公司先后进行了三次裁员,到 2022 年底,他的部门仅剩他一人。
2023 年初,许多房企判断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上行期。王勇的老板让他物色优秀人才,以备业务恢复。不过,这种乐观预期并未持续。2023 年下半年,王勇和其他中层管理者也进入裁员名单。
王勇与老板私交甚好,常在下班后一起喝酒。但他清楚,公司已停止拿地,大部分在建项目停工,投资、工程、设计等部门几乎没有工作可做,被裁只是时间问题。
裁员前,老板与他谈了一次,表示公司正处于困难时期,希望他理解,并承诺一旦危机缓解,将优先召回老员工。王勇坦言,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面对裁员,他仍难以接受。
被裁后,王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计,相应的岗位稀缺,以他的年龄再求职很难。刚失业时,妻子一直鼓励他,待业数月后,妻子的态度逐渐冷淡,若非为了孩子,两人可能已离婚。
王勇形容那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求职的焦虑和与妻子的频繁争吵让他一度萌生轻生念头。他说,若那种状态再持续两三个月,他很可能患上抑郁症,幸好这种状态没有持续下去。
与王勇相比,王瑾的低谷期持续更久。王瑾是北京人,毕业后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了七年,先后从事分析师和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只因母亲从事会计工作,她在家庭的要求下进入金融行业。她通过了多项会计相关资格考试,工作表现优异。
王瑾曾患红斑狼疮,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2020 年生产时旧疾复发导致早产,加之与丈夫关系紧张,她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孩子出生后不久,她与丈夫离婚。
离婚后,她与父母同住,抑郁症日益严重,无法集中精力工作。父母认为金融工作体面,鼓励她坚持下去。她一边服药抗抑郁,一边勉强工作,但这种状态让她备受煎熬。
一次,父亲接她下班,她向父亲哭诉痛苦,父母终于不再强迫她继续工作。2023 年初,因房地产投资业务低迷及个人原因,王瑾向公司提出休长假,公司负责人委婉建议她另谋出路。
那段时间也是王瑾人生最艰难的时刻——离婚、失业、单亲带娃、抑郁症缠身。父母看在眼里,决定带她换个环境生活,这成为她走出低谷的起点。
王瑾在河北燕郊有一套闲置住宅。2023 年,因抑郁症加重,父母决定带她离开北京,搬到燕郊生活。燕郊与北京通州隔潮白河相望,距离北京 CBD 约 30 公里。王瑾的父母认为,燕郊的安静环境有助于她康复。
搬到燕郊后,王瑾一边服药,一边安心休养。她说,刚到燕郊时,几乎每天睡觉,什么也不干,随着病情慢慢好转,她开始外出闲逛,没有明确目标,只是不想继续待在家里。
王瑾发现,燕郊生活气息浓厚,菜市场、夜市和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熟悉环境后,她开始在小红书分享燕郊的本地生活,并积累了大量粉丝,微信好友超 8000 人,建了数十个微信群,涵盖拼车、上学、买房、就业等主题。
基于这些粉丝群,王瑾开始尝试做本地生活服务,周末组织线下活动,如烧烤、聊天和分享会。她说自己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做自媒体意外 " 成名 " 后,她开始进行商业变现。
王瑾告诉经济观察报,线上互动和线下聚会不仅让她的抑郁症显著好转,还让她找到新的事业方向。她规划的 " 变现之路 " 有两个方向:一是建立收费会员群,提供会员服务;二是与商家合作促成交易,收取服务费。她的服务几乎覆盖所有行业,甚至和菜贩子们也有合作。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收费会员群导致她与粉丝的良好互动关系破裂,部分粉丝甚至攻击她;与商家的合作缺乏监督,交易是否达成难以确认,即使达成,她也很难收到服务费。
商业化尝试就这样失败了,但她的抑郁症基本痊愈,粉丝群体也大多保留下来。
相比之下,王勇更为幸运。待业期间,因与妻子频繁争吵,他逼自己外出,哪怕在咖啡店待一天,也不在家内耗。他开始约朋友、同学聚餐,拜访合作伙伴,寻找新机会。
在一次聚餐中,朋友带来一位城投公司的人,酒过三巡,对方提到有一个旧改项目需要做预算,找了几家第三方公司都没能做好。王勇了解情况后,表示愿意尝试。
王勇用一周时间完成预算表编制,由于经验丰富,考虑周全,他的工作得到城投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双方逐步建立起合作关系,城投公司不时将预算工作外包给他,有时也给他介绍新客户。
有了这些 " 零活儿 ",王勇基本可以维持家庭开支,不过外包收入有限,在当前的房地产形势下,也不算长久之计。
王勇从事外包工作约一年,这让他与行业保持联系,维护着资源和人脉,没有与社会脱节。
王勇就有朋友因失业或收入中断而意志消沉,家庭矛盾频发甚至婚姻破裂。他认为,无论处境如何,都应保持积极心态,避免陷入受害者角色中自暴自弃。
今年 5 月,城投公司的人说,公司负责人觉得王勇的工程预算表做得漂亮,计划邀请他担任预算部门负责人,不知王勇有没有意向。王勇喜出望外。
面试和入职的手续耗时一个多月,但因双方已有互信,他面试次日便开始工作。他管理的部门有五六个人,除他外都是 "95 后 ",同事们因公司负责人常称赞王勇的业务能力而对他颇为信服。
王勇说,被裁员后,他对重返职场的期望不是太大。他原本希望到一个房地产项目部工作,辛苦一点无所谓。这次进入城投公司工作完全是个意外,他庆幸自己没有因裁员一蹶不振。
王瑾同样没有消沉,尽管早产、离婚、失业和抑郁等经历一度将她击垮,但她在家人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尝试走出了阴影,并以积极的心态探索新事业。
本地生活服务失败后,王瑾陆续尝试了多个新领域,比如,她曾考虑利用房地产投资经验做房地产中介,后因市场低迷和竞争激烈放弃;她还与一家保险公司合作,尝试健康、养老和保险业务,但因理念不合很快离开。
最终,王瑾将目光锁定在健康产品销售上。她发现,与金融工作相比,自己更喜欢做销售,与人交流让她感到快乐;同时,因自身健康问题,她对健康领域颇感兴趣。
目前,王瑾的新事业刚起步,她需要频繁回北京,在燕郊的时间越来越短。未来,她的工作重心会放在北京。从北京到燕郊,再从燕郊到北京,近三年时间,两个城市见证了王瑾的转折。
王瑾说,一个人首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她原来从事金融行业,虽然看上去高大上,收入不菲,但由于她不喜欢,工作带给她的更多是痛苦。现在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虽然暂时不赚钱,但只要喜欢就能坚持下去,她期待发生蝶变。
王勇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后发现,包括他所在公司在内的很多企业,都有职位存在缺口,但找到合适的人并不容易。所以,在他看来,失去工作的中年人不要泄气,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总有可能重返职场。
(应受访者要求,王勇、王谨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