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朗普政府 7 月 1 日宣布,即日起正式关闭运营近 64 年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对外援助机构之一,曾在全球 120 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项目,累计支出超 7150 亿美元。如今,它在 " 美国优先 " 的口号下被一刀切除,连带着一个所谓关于 " 自由、人道、责任 " 的帝国叙事,也一并轰然倒塌。
人道援助,还是政治工具?
美国国际开发署成立于 1961 年,正值冷战高峰时期。表面上,它被定义为 " 非军事对外援助专职机构 ",宗旨是 " 消除贫困、抗击疾病、促进民主 "。但回顾其全球行动轨迹不难发现,这家机构始终身负双重使命:一方面披着人道援助的外衣,另一方面却充当着美国干涉他国内政、重塑地缘格局的政治工具。
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USAID 的 " 援助 " 与政治干预密不可分。在古巴,它秘密资助开发社交平台 Zunzuneo,用于追踪异见者并煽动政治反对活动;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国家,它持续为反对派媒体、组织和记者提供资金支持,意图削弱左翼政府;在中东和东欧,它借 " 媒体发展 " 之名强化亲西方叙事,削弱俄罗斯等竞争力量的影响力。
在亚太地区,USAID 的身影也从未远离。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地,它资助各种当地媒体和民间社会及政治组织,被多国指控干涉内政、鼓动抗议;在中国香港,虽然其未被正式承认是 2014 年非法 " 占中 " 和 2019 年 " 修例风波 " 的直接参与者,但各种与美国政府有关的组织,包括 USAID 资助的实体,都被揭露向香港的活动家和反对派团体提供了支持。
而在美国国内,USAID 也备受质疑。在今年 2 月美国国会进行的一场听证会上,美国共和党众议员斯科特 · 佩里称,该组织每年有 6.97 亿美元的拨款,但一些资金却流向了极端组织,包括 " 基地 " 组织、" 博科圣地 "、" 极端组织呼罗珊分支 " 以及恐怖组织的训练营," 这就是你们资助的地方 "。
《美国对外援助的伪善本质和事实真相》报告曾指出:美国对外援助 70% 的资金流向与美国战略利益直接相关的 " 重点国家 ",仅 3% 用于最不发达国家。这种 " 援助地理学 " 在俄乌冲突中达到巅峰—— 768 亿美元援助中 61% 为军事项目,其中 40% 强制购买美制装备,将乌克兰拖入债务深渊。
正如马斯克对该机构的批评所说,USAID 本质上是 " 颜色革命的中心 "。可以看到,这些对外援助从源头上就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外援助法》明确了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就是赢得冷战," 马歇尔计划 "" 科伦坡计划 "" 争取进步联盟 " 等标志性援助项目是美国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反共、反苏的重要手段。即使在冷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看似加入了粮食、教育、气候等 " 软议题 ",但其根本仍未改变:以援助之名输出规则,以项目之手构建秩序。
特朗普为何 " 挥刀 "?
关停 USAID 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曾多次试图削减对外援助预算,先后退出十余个与援助相关的国际组织和协议。在去年竞选成功后,特朗普宣称要成立 " 政府效率部 ",委任马斯克为 " 政府效率部 " 部长,对联邦政府进行改革。上任后,特朗普政府立即对联邦政府部门进行 " 大清洗 ",并把矛头指向 USAID、教育部、中央情报局以及联邦调查局等机构。
从战略层面看,关停 USAID 体现了美国政府对全球角色的再定位——从 " 全球责任 " 转向 " 美国优先 "。特朗普政府明确提出 " 美国优先 " 外交政策,强调一切对外行为都必须服务于美国的核心利益。在这种思路下,对外援助不再被视为一种责任或义务,而是国家投资,必须讲究 " 回报率 "。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宣布关闭 USAID 时直言,该机构 " 几十年来未能确保其资助的项目真正符合美国利益 "。他表示,除了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打造一个 " 遍布全球的非政府组织产业综合体 " 之外,USAID 自冷战结束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成果,发展目标很少实现,不稳定局势时常加剧,反美情绪也日益高涨。
从经济层面看,USAID 本身存在严重的财政漏洞与执行低效问题。该机构年度预算超 400 亿美元,但多年来因账目不清屡遭批评。美国伊利诺伊政策研究所政策顾问保罗 · 瓦拉斯说,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资金往往经过 " 多层级分包合同和相关机构 " 盘剥,才能到达项目实施者手上。
美国国会研究处的报告也证实,USAID 主要通过第三方 " 执行伙伴 " 支出援助资金:包括私人承包商、非营利组织、国际组织和美国政府机构等。这些 " 执行伙伴 " 总能轻易截留大部分款项。
还有舆论认为,特朗普政府突然停止对外援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外界对华盛顿财政可靠性的质疑,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同盟友之间的紧张关系。
从政治层面看,这有助于削弱华盛顿 " 建制派 " 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力。USAID 与中央情报局等机构一样,都是美国政府内部相当独立且根基深厚的部门。这些部门表面上隶属于行政权,总统是它们的终极领导;但实际运作中,这些机构往往会像独立王国一般,不仅不接受国会监督,也不一定对总统言听计从——尤其当总统来自不同党派时,这种张力更加明显。
OpenSecrets 网站收集的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大选期间,USAID 员工几乎将所有政治捐款投向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金额高达 24 万美元,而捐给特朗普的只有 999 美元。这一政治倾向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特朗普政府对该机构的不信任。
所以对这样的部门 " 动刀 ",不仅顺应了共和党厌恶对外援助、厌恶多元化全球化的民意,同时也是党争的延续。弱化 USAID 这类独立部门的作用,尽可能让他们被更加忠于特朗普、更容易被总统直接管辖和干预的部门接管,是特朗普这一系列动作的关键动因之一。
关停 USAID 意味着什么?
表面上看,关停 USAID 标志着美国海外干预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但真的是这样吗?
一些人认为这一决定打击了所谓美国的 " 深层国家 ",摒弃了意识形态或 " 觉醒 " 文化偏见,并对此表示庆贺;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决定是美国向专制主义的滑坡;还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从自由国际价值观倡导者的角色上的危险退却,并在此过程中破坏了真正的发展援助。
有分析指出,与其说美国结束了对其他国家的干涉,不如说是为了重塑美国的权力工具,以求更加符合特朗普政府的 " 国家利益 " 愿景。这也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发展背景下,USAID 作为 " 道德救命稻草 " 的根本失败,为各国要求更公平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发展不仅不会损害,反而会增强国家主权。
如今,关停 USAID 是美国战略转型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南方国家重新审视 " 外部合作关系 " 的契机。
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国际援助模式往往附加政治条件:要求受援国修改法律、开放市场、接受制度改革。它用发展作为筹码交换 " 亲美政治 ",实质是另一种形式的结构性依附。
但这一模式正被越来越多国家质疑,甚至主动摒弃。今年 3 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曾刊发肯尼亚专栏作家帕特里克 · 加萨拉的文章说,全球南方国家的许多人并不会对美国削减对外援助感到悲伤,甚至认为这是自主发展的契机,因为美国整个援助体系一直是地缘政治控制的工具。
与之相对,中国所倡导的 " 一带一路 " 倡议,则强调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中国的援助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与数字互联,注重落地性、实效性与发展自主性,也更受到世界的欢迎。
所以,USAID 的关停真的是美国干预的终结吗?或许,它只是另一种干预方式的开始——但这一次,世界正在学会说 " 不 "。
作者丨赖晨璐
排版丨季靳玮
编辑丨程凌宇
审校丨刘立平
监制丨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