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乌克兰

admin 2025-07-06 21:21:01 235

7 月初,一则有关 " 美国暂停向乌克兰供应武器 " 的消息在欧美和俄乌国内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这批武器是拜登政府承诺给乌克兰的,包括防空导弹、155mm 炮弹、各种类型导弹以及海马斯火箭弹等,数量在几十枚到几千枚不等。

白宫副新闻秘书凯利表示:" 国防部在对涉外军事援助进行审查后,做出了这一决定,目的是将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美国武装部队的实力仍然毋庸置疑——只要问问伊朗就知道了。"

根据美媒报道,暂缓援乌的决定并非由白宫或国防部长等高层拍板,而是五角大楼一名政策主管推动的,其团队经过一番审查清点,担心美国的武器库存不足,遂在高层默许下做出这一 " 技术性决定 "。

事发突然,美国国会的挺乌议员、外交官员以及欧洲盟友均感到震惊,有共和党议员批评 " 五角大楼的官员似乎对这一决定拥有过大影响力 "。

而据欧洲和乌克兰方面的说法,欧盟和泽连斯基都没有提前收到通知,乌外交部同日立即召见美国驻基辅临时代办,就相关决定表达关切,事后竭力安排泽连斯基与特朗普进行了约 40 分钟通话。

这一事件其实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对于任何想影响或提前了解特朗普政府行为方式的国家来说,原先的沟通管道已经失效,大家需要建立新的情报与沟通管道。

克里姆林宫则对美国暂停部分武器供应的决定表示欢迎,佩斯科夫说:" 无论如何,送往乌克兰的武器越少,特别军事行动的终点就越近。"

就在美国暂停部分援乌的当口,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普京进行了近三年来的首次通话——两人上一次通话是在 2022 年 9 月 11 日。

此次电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马克龙在结束通话后向泽连斯基通报了相关内容,告知其普京立场没有改变。

俄乌开战三年多来,西方大国领导人跟普京的通话记录屈指可数,只有马克龙、德国前总理朔尔茨和特朗普三人有相关记录,其他政治人物均坚持 " 完全隔绝 " 立场。

说来感慨,自 2022 年俄罗斯与西方决裂以来,欧洲领导人已经换了好几茬,马克龙是极少几个跟普京有老交情的。

1. 探探俄罗斯底线,拉高法国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

虽然法国对乌克兰的支持立场没有改变,但随着欧洲内部的 " 战争疲劳 " 情绪日益上升和美援开始松动,明眼人都清楚谈判是早晚的事。

如果欧盟要跟俄罗斯谈判,法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马克龙本人亦可扮演 " 桥梁角色 "。

2. 测试普京对 " 欧洲战略自主 " 的接受度。

马克龙一直倡导 " 欧洲战略自主 ",假如 " 后美国时代 " 欧洲出现战略真空,法国作为欧盟内唯一有核国家是势必要处理跟俄罗斯关系的。

3. 温和施压乌克兰。

马克龙与普京通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乌克兰的 " 温和施压 ",暗示西方不会永远无条件支持战争到底,基辅必须考虑妥协。

7 月 3 日特朗普也跟普京通了电话,事后他表示 " 谈了之后我并不高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总的来看,这一波俄乌停火的机遇已经错过,得等下一轮政治变动或战场局面发生重大变化后才有可能重新启动。

过去俩月,虽然俄乌被伊朗、以色列和关税抢了头条,但战场激烈程度其实远超以伊。

目前俄罗斯投入乌克兰战场的军队共有约 60 万人,包含一线作战部队、轮换部队、后勤保障部队、火力支援部队和守备部队等五大类,其中一线作战部队长期保持在三成左右。

而据当下乌方情报官员讲法,俄军在红军城方向集中了约 11 万人,苏梅方向集中了约 5 万人,再加上其他各条战线,一线作战部队比例已超四成,处于 " 夏季攻势 " 状态。

相关数据显示,俄军 2024 年共占领了 4168 平方公里的乌克兰土地,2025 上半年占领了约 2500 平方公里土地,刚刚过去的五六俩月占领了约 1000 平方公里。

除卢甘斯克州全境和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州大部分区域外,俄军还控制着哈尔科夫、苏梅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部分地区,并整体上收复了库尔斯克州被占领土。

这种情况下假如美国再大幅减少军援,哪怕只是士气层面,也会给交战双方带来进一步的此消彼长。

俄乌战场总体形势图,沿顺时针依此为苏梅(库尔斯克)方向、哈尔科夫方向、卢甘茨克方向、顿涅茨克方向和扎波罗热方向。

库尔斯克方向俄军已收复被占领土,并攻入乌克兰苏梅州境内,目前距离苏梅市区约 20 公里。苏梅作为州府政治意义巨大,所以乌方在此方向调集重兵防守,双方战线僵持。

君士坦丁罗夫卡是大名鼎鼎的 " 乌东三要塞 " 之一,该方向俄军呈现三面包围之势,但目前仍在打外围城镇,且整体上兵力不足,离攻城尚待时日。

红军城方向俄军已逼近城市边缘,大战一触即发。俄军在这里调集了重兵,也酝酿了很久,克里姆林宫寄予厚望。

总的来看,当前俄乌战场延续了 2024 年以来 " 俄攻乌守 " 的状态,只不过俄军推进得较为缓慢,仍处于阵地战模式,乌军尚未出现大面积溃败现象。

俄方的逻辑是,在美国援助不确定、欧洲内部分歧加剧的情况下,乌克兰的武器弹药、财政支持最终会出现断崖式下降,战争拖得越久,基辅越难以为继。

因此俄罗斯认为可以通过缓慢的战场进展来赢得这场消耗战,当下任何临时性停火协议都没有必要,也不接受 " 先停火后谈判 " 的要求。

可反过来,欧洲一直在押注俄罗斯内部社会经济生变。

欧洲方面认为,开战三年多来俄罗斯财政赤字和军费负担激增,为了维持战争机器和社会稳定不得不大量印钞举债,通胀压力巨大。

普京所谓的 " 双轨经济 " 正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军工复合体受益于政府在战争中的巨额支出,而许多私营企业则饱受需求放缓、成本上升和出口下跌困扰。

这就是 " 苏联经济模式 " 在当下俄罗斯的重现,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2022 至 2024 年间,欧美基本上平分了每年超 1000 亿美元的对乌直接援助,包括军事、经济、能源、基础设施、人道主义等各种名义。

2025 年援乌预算尽管民主党时期已经批复,但截至目前只给了一部分,有不少处于 " 已承诺、待支付 " 的混乱状态,因此当下援乌费用主要由欧盟承担。

那问题来了,每年 1000 亿美元的援助水平欧盟自己能挺几年呢?

实际上,援乌资金中的大头并不是投放到战场一线,而是支付乌克兰政府工资、养老金、能源补贴、基础设施修复、粮食供应、人道救助等,相当于欧盟出钱养着这个国家,堪称 " 财政黑洞 "。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乌克兰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人员的薪水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明显上涨——这成为他们坚定拥护泽连斯基政府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全部是由外援支撑的。

阴差阳错中,乌克兰被推到了地缘政治的风暴眼。

在三年多的战争中,乌克兰现有的政府架构、社会体系、民意结构和权力分配等都已深度适应战争节奏。

对于基辅执政者来说,与当下已经熟悉的战时环境相比,停火与重建反倒成为一片未知的盲区。

点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