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朋友,不能再胖了

admin 2025-05-28 22:09:01 879

儿童青少年肥胖,几乎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型 " 流行病 "。

记者|吴雪

初二男孩林虎(化名)刚满 15 周岁,体重超过了 220 斤,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减重门诊,普外科主任医师陈杰第一次见到他时,林虎闷闷的、不爱说话。问多了,他就说自己脑子总是 " 糊糊的 ",怎么睡也睡不醒。林虎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时经常感到下肢关节疼痛,日常生活中总是感觉疲劳,社交和心理均受到了影响,林虎父母对此十分担心。为了减重,林虎曾尝试过运动、控制饮食等手段,但都收效甚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洪莉表示,长期以来,很多家庭对肥胖及其危害的认知不足。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风险因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1% 至 80% 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大大增加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 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人群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形成生理—心理双重健康负担。

中国学龄儿童肥胖流行趋势呈现出显著的代际演变特征。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学龄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保持在个位数(3.1% — 4.7%),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急剧变化,6 — 17 岁群体超重肥胖检出率已达 19.0%,预计到 2030 年,该指标将攀升至 34%。

儿童青少年肥胖,几乎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新型 " 流行病 ",已演变为 21 世纪最具挑战性的代谢性流行病学问题。肥胖不只是体重秤上数字的增长,更多研究和实例已证实,儿童青少年肥胖会增加罹患多种慢性疾病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处于特殊生理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肥胖具有独特病理特征,肥胖相关健康问题更多样且复杂,亟需得到重视。

更多研究和实例已证实,儿童青少年肥胖会增加罹患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门诊肥胖儿童增加

由于 " 块头 " 太大,林虎常常被同学嘲笑,体育测试时,同学们能轻松做出的动作,他做起来很费劲,甚至连走路都气喘吁吁。据陈杰介绍,林虎的体质指数 BMI ( 身体质量指数 ) 为 35,正常情况,BMI 指数超过 30,孩子已处于肥胖范围。

" 一运动就心肌缺血,心脏负担特别重,这就比较危险。" 陈杰说,经过儿童医学中心减重代谢外科 MDT 团队的综合评估,林虎除了严重肥胖,还伴有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异常、运动时心肺功能异常、睡眠时阻塞性呼吸暂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问题。

经过医生评估,林虎的这些症状符合减重代谢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顺利完成后,预计一年内总体重可减轻 20% — 35%。术后的林虎,变得阳光开朗起来,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了,谈及自己,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林虎的情况不是个例,近些年,走进医院门诊的 " 小胖墩 " 越来越多,甚至四五百斤的肥胖症患者也不罕见,尤其在暑假,减重门诊问诊量明显增加。

北京 12 岁的小许,因体重超重,家用体重秤称不出重量,后来在医院测得体重 503 斤,小许的父母吓了一跳。

洪莉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呈现 " 低龄化、增速快、并发症多 " 三大特征,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肥胖开始抬头,当时大众并不认为这是健康问题,社会认知普遍将 " 肥胖 " 等同于 " 营养好 "。直到 2000 年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才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增长,目前,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欧美国家经历 1980 — 2015 年快速增长期后进入平台期,中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则在急剧增长过程中。

2021 年 12 月,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 显示,2019 年,中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达到了 24.2%,比 10 年前上升了 8.7%。并且存在着学段梯度、性别差异及城乡谱系的超重肥胖分布特征。未成年人中,年龄越小,超重肥胖的小孩越多,约每 4 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肥胖,这一比例在高中生中约为 1/5。此外,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孩,城市高于农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儿童营养学专家洪莉在门诊工作。

那么," 小胖墩 " 到底是如何养成的?陈杰认为,从基因到习惯,都有相关性。《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显示,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以林虎为例,他的家庭饮食结构偏好高油盐、肉类较多,容易造成肥胖问题;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弱,经常背着父母吃高油高盐食物,且无法做到自觉早睡、运动等,因此难以控制体重增长。

也有研究表明,肥胖遗传比例很高,如果父母都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在七八成,父母一方胖,孩子有近一半的概率肥胖。在林虎的家庭里,母亲不胖,父亲之前胖过,减重后,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至于是否属于遗传方面的原因,还需做进一步的基因检测。

儿童肥胖问题更复杂

在临床上,诊断儿童是否超重和肥胖,通常参照 BMI。但不同于成年人有固定的标准,未成年人处在生长发育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都有不同的肥胖标准线。十岁的男生,BMI 超过 21.9 已算是肥胖。五岁以下儿童医生通常以生长曲线的标准差来判断是否肥胖。

受传统养育观念制约,有的家长对肥胖还存在观念误区。他们认为小孩胖点没关系,长大了自然会瘦下来。那么,为何儿童青少年肥胖不能大意?

洪莉介绍,一方面,儿童青少年肥胖不仅会直接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发一系列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些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且可能延续至成年,显著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生殖健康受损(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精子质量下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另一方面,肥胖还会导致儿童青少年面临 " 体重污名化 " 等社会问题,进而引发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其个性、气质和性格的形成,最终可能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陈杰告诉《新民周刊》,由于青少年对个体认知没有清晰的定位,接收到外界的负面评价,如果无法及时排解,心理问题就会凸显。重度肥胖的孩子引发相关并发症以后,情绪通常两极分化。有些孩子的表现是喋喋不休;有些则呆呆的,不太愿意沟通。前者常见于女孩,后者常见于男孩。

有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等地 30 名年龄在 8 岁到 11 岁、BMI 超过 24 的儿童,有 21 名儿童认为,因肥胖怕被嘲笑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 17 名儿童认为自己很胖不如其他同学。

在北京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陈静说,青少年的心理比较敏感,同辈起外号、嘲笑等举动会加剧肥胖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下降,使他们认为自己远不如别人。此外,孩子肥胖问题一旦变为焦点,家庭成员间可能会互相埋怨,又会反作用于青少年身上,从而加剧家庭内部的心理压力。

家庭学校都要改变

减肥不是传统意义上 " 管住嘴、迈开腿 " 那么简单,对于重度肥胖儿童,需要科学指导,循序渐进。在正常体重区间,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适当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证每日 6 — 8 小时高质量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体重管理。中度和重度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就需要通过一些医疗技术来进行减重了。

洪莉表示,和成人不同,孩子减重需要家庭一起做出改变。孩子自控力有限,大多离不开全家 " 陪跑 "。比如,想让孩子少吃零食,家长要戒掉吃零食的习惯;想让孩子减油少盐,家长也要向炸鸡薯条大鱼大肉的日子说拜拜 ……

预防及干预未成年人肥胖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的多方配合。近年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服务中心医联体展开了深入的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专项合作,通过多层次干预策略,预防或减少儿童的肥胖问题。

这一模式被叫做 HCH —— " 医院—社区—家庭 "(Hospital-Community-Home)营养管理模式。HCH 模式是一种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医学营养综合治疗模式,通过整合教育、政策、家庭和医疗资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儿童肥胖预防策略。

在这一模式下,通过学校筛查与健康教育,可以对超重肥胖儿童进行初步识别,并预约社区门诊。社区门诊为无代谢综合征的儿童提供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方案,并每月随访;若患儿合并代谢综合征,则转诊至医院接受强化的多学科医学营养治疗。3 — 6 个月后,若减重有效且代谢综合征改善,患儿再转回社区继续随访。同时,以家庭为中心执行减重方案,家长接受强化教育,全家齐动员,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进行日常饮食和运动打卡,由医院和社区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

" 目前接受肥胖管理监测的有 100 多个孩子,绝大部分实现了很好的减重效果。" 洪莉说。有的孩子减重以后,长辈也迎来了健康管理的契机,有的家庭一家人都跟着吃健康餐,运动、生活很规律,家中老人的糖尿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国家对 " 小胖墩 " 问题的重视,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层面。今年 2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要求各单位参照使用。2024 年 7 月 12 日,国家疾控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制定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指导各地科学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点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