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尤其需要文字在场的时代

admin 2025-05-19 11:21:01 750

如今,文字似乎陷入了一场危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短视频、人工智能这些形态和技术出现后,文字正在沦为配角,甚至沉入历史洪流,由文字主导的传播时代即将落幕。

延续几千年的文字传统,到我们这里到底会不会衰微甚至断掉?这样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眼花缭乱的视频,读者流失的纸媒,接连停刊的杂志,提笔忘字的你我——在这个时代里,文字的踪影不断模糊拉长,文字的故事不说销声匿迹至少已经稀松,就算文字在十分努力地挤向移动端,但与短视频的热闹相比,依然显得冷清。

很多人尤其是有一点小小文字情怀的人,看到这些,心里难免五味杂陈。相信文字的力量是不变的初心和信念,但这个时代里文字是否还需要在场?又该如何更好在场?

图源:视觉中国

现在是 " 短视频的天下 ",人类进入了一场流量狂欢,到处都是眼球争夺而缺少洞见输出,是情绪宣泄而缺少理性表达,是喧嚣扑面而缺少思考碰撞。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突破 10.4 亿,日均生产 1.3 亿条新内容,平均每个人每天看短视频 2.6 小时,也就是 156 分钟 ……

人们对短视频的这般簇拥,就算文字最辉煌的时期,恐怕也难以匹敌,手机已然成为很多中国人身体的一个器官。

然而,短视频的浮华背后,每天生产的 1.3 亿条内容,很多都是没有营养的。特别是在流量这一导向的驱使下,炫富、拜金、低俗、享乐主义、煽动性别对立等话题大行其道,严重污染了互联网场域。更有一些德不配位的网红,穷尽一切手段只为进入流量中心,赚得盆满钵满,给 " 勤劳致富 "" 天道酬勤 " 等传统价值观一记响亮的耳光。

或许,这就是 " 人人都是自媒体 " 时代的一种反噬。这场狂欢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平台的风靡、热搜热榜的喧哗源于何种推力?人工智能兴起之后又会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足够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困在算法和短视频里的许多人,没有因此变得博学多才,没有因此让思想变得厚重,而是陷入了一场社会性的精神危机。文字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然而文字的生存空间却被严重挤压。

图源:视觉中国

短视频与人工智能的崛起,对文字的冲击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文字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文字自身的衰落。

好的文字从来都是不缺读者的,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大多已经慢慢异化。一些文章,结构工整、用词考究,但煌煌千言说尽空话套话,就是不会说人话;一些网络用语,低幼化、娱乐化,消解严肃议题," 梗 " 住了人们的表达;有的把创作变成模板化的填充游戏,洗稿、剽窃、抄袭成为常态,甚至将内容创作外包给 AI,结果只能是扑面而来的 " 机油味 "。

一边是无聊乏味的文字,一边是同样无聊但能刺激一下感官的短视频,怎么选?有人嘲讽,这就是一道比烂的选择题,大部分人做了 " 正确 " 的选择。

虽然很多人的文字情怀没有褪色,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文字不断下沉坠落,占领市场的不乏低俗、空洞甚至虚假的内容。当我们兴致勃勃点开一篇文章、打开一本书,却发现根本获取不到有效价值,这样的 " 文字垃圾 " 一再挫伤读者。有人感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连文字也不得安宁。

刘勰在《文心雕龙 · 神思》中指出," 驭文之首术 " 就在于 "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而现在一些所谓的创作者,早就把 " 积学 "" 酌理 "" 研阅 "" 驯致 " 抛之脑后,没有给文字本身一点尊重。他们只想着直奔流量变现的终点," 用户偏好 "" 短平快 " 只是他们掩盖原创能力不足的借口。

文字不只是工具。它有自己的生命,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给文字注入了生命。如果字里行间感受不到思想的灵动与人性的闪光,谁还会相信文字能够继续在场呢?

图源:视觉中国

也有人质疑:文字不过是一种载体和符号,当新的传播形态出现,为什么还需要文字继续在场?

不论传播形态怎么变化,抛开那些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文字依然是最朴素、最本真的表达。我们对于文字的执着,也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纯粹。如果有一天,当文字被这个世界遗忘,或者真的走向消亡,我们还有我们的故事都将无情地湮灭。

其实声音、图像、视频,任何一种传播形态,其重要基石始终是文字。即便是数十秒钟的短视频,文案的内容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文字一直还在。

但存在不等于在场,文字的价值不止于此,人们对文字有着更大的渴盼。共情与批判,始终是文字应该担当的使命。乱花迷眼、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尤其需要文字在场的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对的错的,好的坏的,真的假的,多元思潮风起云涌,人们渴望看到更多权威的发声、有力量的文字,激浊扬清;经济下行周期叠加社会内卷,普通人充满了迷茫困顿,也需要文字拨开迷雾,带人们走出焦虑、彷徨、挣扎。

如果文字回避时代的诘问,对人们的困惑装聋作哑,那么这就不算是真正意义的在场。无论是纸媒杂志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个人创作者,都不该囿于文字表达的形式,而忘记文字本身的价值与重量。用思想利刃凿穿信息茧房,用思想堡垒捍卫价值共识,这是文字永恒的战场。

有了在场的文字,才会有文字的在场。

图源:" 央视新闻 " 微信公众号

文字的在场,让每个人能够从中看见更大的世界,找寻灵魂的居所,解析当下的悲喜,延展生命的长宽。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就连写下这段文字的太史公司马迁,身受宫刑却也含垢忍辱写下《史记》。面对世界的灰暗、命运的坎坷,先贤们选择著书立说,将内心的郁结孤愤和壮志豪情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世,让自己的生命跟着文字一起不朽。

当下,人们在忙碌地穿梭,被信息炮弹轰炸,耳边充斥着嘈杂。但无论何时,都有人选择坚守文字,用这份略带理想主义和怀旧色彩的 " 情怀 ",记录下来时的路,构建起个体生命与大千世界的连接。

文字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在文字里构建起自己的王国。现代人获取和使用文字的方式很便捷,一本书、一支笔足矣。从受过系统训练的文字工作者,到闲暇之余刻苦吟诵赢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小哥,再到贫瘠土壤中坚持用文字见证生活的草根诗人,都是通过文字打开了新的可能。

但文字的力量从来不会凭空降临,而是需要在墨香中阅读、在笔尖下书写、在静默时推敲。它在无声中悄然重塑思维模式、雕琢言谈举止,这种修养不会因技术迭代而贬值,而是化作你我思想的光辉,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里最稀缺的竞争力。

正因如此,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勇气有机会,用文字留下生命的痕迹,用文字对抗世界的喧哗。

点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