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曾在 2018 年因参与 " 酒托 " 诈骗被通缉的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已成为网络主播。此前,卿晨璟靓曾因通缉令上的高颜值照片走红。4 月 27 日,其所在短视频平台公告称,该账号已被封号。
图 / 网络视频截图
该女子当初的走红,就颇有些网络恶趣味的色彩。她的走红源于通缉照片,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件——在通缉的背后,还有受害者。她本人也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饶是如此,一些网民抱着 " 颜值正义 " 的扭曲价值观,一时间把她捧成了网红。而这或许也让她产生了错觉,以为互联网是流量至上、无所谓价值观的。但这一次被平台封禁也终究说明,网络空间也是有着强烈道德指向的。
人们并不反对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就业,也不是拒绝其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归社会。只不过,当刑满释放人员把这一段本该忏悔的经历,当作一种流量 " 资本 ",津津乐道地在镜头前娓娓道来,终究让人难言滋味。
比如,直播动态显示,近一个月卿晨璟靓进行了多场直播,主题是 " 大牢出来的女人 "" 最美酒托 " 等。很显然,这都带有某种噱头色彩。而且,根据平台信息,该用户过往账号曾因严重违反相关规定于 2024 年被无限期封禁,2025 年 3 月新注册账号继续发布相关内容。
这说明她已经是连续炒作了,也传递了一种怪异的价值观——原来犯罪坐牢还是一个快速成名、博取流量红利的方式。那么,这次被无限期封禁,不仅是平台的作为,其实也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公众态度:人们希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能够以一种更加诚恳的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而不是把这当成一种牟利的捷径,这显著背离了司法惩戒的初衷。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并不罕见。2023 年,曾有博主晒出自己的《释放证明书》并写道 " 我不会接受别人对我的施舍……重获新生……希望大家关注我 ",但有网友发现并曝光其所犯罪行为强迫卖淫罪,引发舆论哗然;2022 年,也有网红通过卖惨进而带货直播,称命运坎坷曾误入歧途,却被发现其所犯罪行为持刀强奸不到 15 岁的女性受害人,进而引发了强烈的抵制等。
这些案例,说明犯罪经历或许已经被一些人当成了一种 " 细分赛道 ",变成了一种人设。但这恐怕也是打错了算盘。犯罪作为一段不光彩的过往,即便被赋予了 " 重新做人 " 的机会,也不能理所应当地以此进行流量炒作。
对此,2023 年 1 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消息称,全面排查清理以 " 刑满释放 " 为标签的搞笑、卖惨、博取流量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基调自此就已经确定——刑满释放人员,并不能以炫耀性的姿态在互联网上高调登场。
对于类似的内容,网络平台当然应当明确态度,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封堵,切断信息的社会传播路径。与此同时,公众也应当更加客观理性地面对和抵制类似炒作。毕竟,无论如何用滤镜、调侃去美化当事人,犯罪本身都是对公共利益的伤害,需要严肃看待。
至于刑满释放人员本人,也应当充分考虑公共观感,选择合适的姿态重回社会。一段晦暗的过往,应当成为幡然醒悟、脱胎换骨的转折契机,而不是二次利用、反复咀嚼的再次沉沦。